电气设备老化是我们二十年老电厂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,不仅直接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,还可能导致能耗上升、故障频发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针对这一 问题从“诊断评估—分级处理—改造升级—预防维护”四个维度系统解决,具体思路如下: 一、全面诊断:明确老化程度与风险等级 首先需对全厂电气设备进行系统性“体检”,精准定位老化部位、程度及潜在风险,避免盲目更换或过度维护。 1. 重点设备清单: 一次设备:发电机、变压器、高压变频器、高压断路器(真空/SF6)、隔离开关、母线(裸导体/封闭母线)、电缆(动力电缆/控制电缆)、高压电机、避雷器、低压开关、低压电机等。 二次设备:继电保护装置、测控装置、直流系统(蓄电池组)、控制柜、仪表盘及接线端子等。 2. 诊断方法: 外观与参数检测:检查设备外壳锈蚀、绝缘层老化(开裂/变色)、触头烧蚀、电缆沟积水/腐蚀等;测量绝缘电阻(如变压器绝缘电阻、电缆绝缘值)、直流电阻(如断路器触头接触电阻)、介损值(如套管介损)等,与出厂值或规程标准对比。 状态监测技术:对关键设备采用在线监测(如变压器油色谱分析、SF6断路器气体湿度/压力监测、电缆局部放电监测)、离线试验(如避雷器直流泄漏试验、蓄电池容量测试),评估内部老化(如绝缘老化、材料劣化)。 寿命评估:结合设备运行年限、启停次数、负荷波动、环境条件(高温/高湿/粉尘),计算剩余寿命(如变压器绝缘纸聚合度检测、电缆热老化寿命评估)。 3. 风险分级: 按“风险等级=后果严重性×发生概率”划分: 高风险:如主变压器绝缘老化、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损坏、高压断路器拒动,可能导致机组停运或人身事故,需立即处理。 中风险:如电缆绝缘下降但未击穿、隔离开关接触不良,可能引发局部过热,需限期整改。 低风险:如二次回路端子松动、指示灯老化,影响监控但暂不危及安全,可计划维护。 二、分级处理:针对性解决不同老化问题 根据诊断结果,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采取“更换、改造、修复、监控运行”等差异化措施,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。 1. 高风险设备:优先更换或深度改造 发电机:若定子绕组绝缘老化(介损超标、局部放电严重)、转子绕组匝间短路,需返厂进行绝缘修复或整体更换绕组;若轴承磨损导致振动超标,更换轴承并重新进行动平衡试验。 主变压器:若绝缘油色谱分析发现乙炔(过热或放电特征气体)、绝缘电阻持续下降,或套管老化开裂,建议更换同容量新型变压器(如节能型、低损耗变压器),同步升级在线监测系统(油色谱+局部放电)。 高压断路器:若SF6断路器密封圈老化导致漏气,更换密封件并重新补气,同时检查操作机构(弹簧/液压)老化情况,更换磨损部件。 电缆:对于6kV及以上动力电缆,若绝缘层老化、局部放电超标,或敷设环境长期积水腐蚀,需分段更换为交联聚乙烯(XLPE)电缆,同时改造电缆沟(增设排水、防火措施)。 2. 中风险设备:修复为主,提升可靠性 隔离开关:触头氧化、接触不良导致发热,可打磨触头并涂导电膏;操作机构卡涩(因锈蚀或润滑不足),拆解清洗并更换老化弹簧、轴承。 直流电源系统:蓄电池组容量衰减(低于80%额定容量),更换单节失效电池(避免整组更换浪费),同时检查充电模块输出稳定性,更换老化整流元件。 继电保护装置:老式电磁型继电器(易误动)或早期微机型装置(无通讯功能、算法落后),升级为数字化保护装置(兼容IEC 61850标准),解决定值调整繁琐、故障判断滞后问题。 3. 低风险设备:强化维护与监控 二次回路:端子排氧化、接线松动,逐一紧固并涂抹抗氧化剂;控制电缆绝缘老化(如多股细线断裂),局部更换受损线段并绑扎固定。 避雷器、电压互感器:定期清扫表面污秽,监测泄漏电流变化,避免因绝缘受潮导致击穿。 三、升级改造:提升设备本质安全与性能 对老化设备不仅要“修旧”,更要结合技术进步进行“换新升级”,从根源上降低未来老化速度,适应新的运行需求。 1. 设备选型优化: 优先选用长寿命、免维护或少维护设备:如变压器选用绝缘纸(Nomex纸)耐温等级高的产品(可提升寿命20%以上);高压电机采用F级或H级绝缘,适应高温环境。 兼顾智能化:新换设备需支持状态监测(如带传感器的智能断路器、内置RFID的电缆接头),便于接入电厂智慧运维平台。 2. 系统层面改造: 配电系统优化:对老旧母线桥进行防腐处理或更换为封闭母线,减少粉尘污染导致的绝缘下降;对多段高压柜进行“五防”功能升级,避免误操作。 防雷接地系统:重新检测接地网接地电阻(若因锈蚀导致电阻超标),增补接地极或采用降阻剂;更换老化的避雷器,新增线路防雷保护(如氧化锌避雷器+接地刀闸)。 电缆敷设改造:将直埋或沟内敷设的电缆改为桥架敷设,远离高温管道和油污区域;对重要电缆(如发电机引出线)加装防火槽盒和测温光纤,实时监测温度。 四、预防维护:延缓未来老化速度 设备老化是不可逆过程,但通过科学的运维管理可显著延缓老化进程,降低重复改造成本。 1. 环境控制: 改善设备运行环境:高压配电室加装空调或除湿机(保持湿度<70%),电缆沟定期排水、清淤并涂刷防火涂料;发电机房加装通风装置,降低定子绕组工作温度(每降低10℃,绝缘寿命可延长1倍)。 2. 状态检修替代定期检修: 基于在线监测数据(如变压器油色谱、电机振动值)制定检修计划,避免过度拆装导致的人为损伤;对断路器、隔离开关等机械部件,按操作次数而非固定年限进行润滑和调试。 3. 备品备件管理: 针对已停产的老旧型号设备(如老式继电器、特定型号接触器),提前储备关键备件或寻找替代型号(如用通用型接触器改造安装尺寸),避免突发故障时无件可换。 4. 人员技能提升: 加强巡检人员培训,重点识别设备老化早期特征(如异常声音、气味、温度);组织维护人员学习新型设备原理(如智能断路器操作逻辑),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速老化。 总结 电气设备老化治理需避免“头痛医头”,应通过“诊断精准化—处理分级化—改造智能化—维护常态化”形成闭环管理。短期优先解决高风险隐患,确保安全;中期结合机组检修窗口期系统升级,提升可靠性;长期通过环境优化和状态维护延缓老化,最终实现我厂电气系统的“安全、高效、低耗”运行,为机组整体升级奠定基础。 (建湖公司电气专业:薛如祥)
|